圖為一棵至少生長有七八十年的野生人參,其五形較為清晰,主根性狀為六體中的靈體(指主根的兩條腿分襠自然)。這棵野生人參是在國家禁止采挖野生人參的禁令下達之前被挖出來的,現在估價近百萬元,價值與一輛奔馳相當。野生人參是指種子靠自然傳播、生長于深山密林的原生態人參,其形態具有行業內所說的“五形”、“六體”的特點。其中五形包括蘆、艼(音dǐng)、體、紋、須。六體是指人參的六種主根性狀(靈體、疙瘩體、順體、過梁體、橫體、笨體)。
長白山林下參 給瀕臨滅絕的野生人參 接續了香火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攝影 / 蔡驍翔
白旗堡古城:被河流拋棄的城池
白旗堡(百齊堡)遺址位于酒泉瓜州,面積近2萬平方米,頂部筑有女墻,城內房屋、水井、街道遺跡清晰可辨。此遺址被深深的風蝕壟槽包圍,非常難以接近,城南40米處有干河道一條,400米外又有一條干河道,該城為清代軍防城堡,兼有屯墾功能。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廢棄于乾隆初年,古城址周邊分布有大片古耕地、古渠道遺跡。有專家認為白旗堡古城被廢棄的主要原因是河流干涸,水資源枯竭。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河西走廊西部的荒原仿佛是一個宏大的古城遺址博物館,其中古城址的數量之眾、延續時間之長、類型之齊全以及價值之高,都令人印象深刻。這一地區屬大陸性干旱氣候,降水稀少,瓜州、玉門一帶還素有“世界風庫”之稱,有大面積的荒漠戈壁,人類活動干擾較少。由此,眾多歷史悠久的古城址得以留存,像一座座風干的城池標本。圖為張掖的草溝井古城,是河西走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有研究者認為該城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之后曾被廢棄,明代曾重建,對研究漢代和明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城建史有重要意義。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與絕大多數攀蜥一樣,敖閏攀蜥經常會趴在石頭上,或愜意地享受日光浴,或激動地點頭或做“俯臥撐”,宣示自己對周圍領地的主權。
橫斷山脈 攀蜥家族的繁盛之地
河西走廊西部的古城址功能多樣,概念也較為寬泛。一般來說,大型城址為郡治或大縣城;中型為都尉府城或小型縣城等;小型城址功能更為多樣,如鄉城、軍事障城、倉城等。圖為位于玉門市清泉鄉的東騸馬城,騸馬河從城旁流過,70米外還有一座西騸馬城遺址(為漢代屯兵地)。該遺址曾是嘉峪關外一個交納差馬、以馬易茶的場所,在明代嘉靖年間曾有添筑。城緊傍騸馬河,東垣隨河岸坍塌于騸馬河中。城墻各邊長約在60—70米左右,墻基寬7米,四角有高大角墩。城外三面存最寬達18米的護城壕殘跡,城內外還有三處地道相連。騸馬河東岸是壯麗的彩色丘陵地貌。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攀蜥的雌、雄個體有其獨特的外部形態,生物學上稱為“性二態”。例如雄性察隅攀蜥的背部沿身體有兩條縱向的條紋,顏色鮮艷亮麗,而它們的雌性或者沒有清晰的縱紋,即便有也很不清晰,體色也更加貼近于周邊的環境。
橫斷山脈 攀蜥家族的繁盛之地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因此單單靠拍攝攀蜥的照片(攝影/董磊)進行種類辨識經常會犯錯。
明水要塞:波譎云詭黑戈壁
在甘肅西北角的馬鬃山地區,有一片廣袤的黑戈壁。歷史上這里曾是從河西走廊前往新疆的重要通道,“草原絲綢之路”的咽喉部位,這里的氣候格外干旱寒冷,常年狂風呼嘯,卻因為特殊的地緣價值,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曾上演過一段段波譎云詭的傳奇。圖為馬鬃山地區邊緣地帶的明水要塞,扼守著黑戈壁通往新疆哈密的要道,相關歷史記錄較少。有研究者認為,這個軍事要塞的建立,是20世紀初新疆督軍楊增新為了切斷黑喇嘛的勢力侵擾新疆的可能而建的。在20世紀30年代,這處要塞也是扼守中蒙邊境和保障蘭州至新疆軍需物資輸送道路的重要據點,對研究西北地區民國時期軍事防御體系有重要價值。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融池造成的冰蓋邊緣躍動與崩解示意圖
水流到冰蓋與基巖接觸的界面后,就好像給冰蓋邊緣穿上了滑板鞋,增加了潤滑和刨蝕作用,使冰蓋邊緣底部融化,從而加速冰川邊緣的躍動與崩解(插圖?繪圖/譚希光)。
中國科學家的格陵蘭科考 雖姍姍來遲,卻成果豐碩
圖為壽昌古城。漢于此建龍勒縣,唐設壽昌縣。歷史上曾是“水草滋茂,牧放六畜”之地。今天遺址已被庫木塔格沙漠侵蝕了大半,城內皆是流沙,僅存斷續城垣。奇妙的是,仍有一條不足三米寬的小河縱穿古城,頑強流淌,隔開了浩蕩的沙漠和另一側的小綠洲。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一棵野生人參價值一輛奔馳:你就算有錢也很難買得到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藥炮制技藝(人參炮制技藝)傳承人王俊良,在他的人參炮制坊介紹傳統人參酒的炮制方式。
長白山林下參 給瀕臨滅絕的野生人參 接續了香火
山城爭鋒馬鬃山:無人區的神秘印記
因為馬鬃山地區重要的地緣價值,黑戈壁的不少地方都有軍事要塞的遺跡。除了知名的滾坡泉軍事要塞、明水軍事要塞外,還有音凹峽軍事要塞、堿泉子軍事要塞、壘墩泉軍事要塞等多處遺址。而關于黑戈壁的眾多傳說和爭鋒故事,也有很多版本,不乏夸張和離奇。左上圖為音凹峽的山頭軍事要塞(攝影/李玉龍)。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攝影 / 李玉龍
水下清潔站中,不同的物種生活在同一個區域,彼此都可以在這個關系中獲益。清潔魚蝦可以幫助較大型的海洋生物去除身上的寄生蟲、細菌和皮膚殘渣,同時,身為“服務員”的它們則可以獲得食物和海中“大家伙”們的保護。清潔蝦之間也存在著“同行”競爭關系。圖中,體態小而輕盈的清潔蝦們仰望著不遠處海鰻的巨大身軀,細小的微粒懸浮在海水中,營造出一種星際旅行般的神秘氣氛。
海洋中的“清潔站” 獨特而和諧的水下社區
圖為在一艘游船上看到的鯨魚和北極熊,冰蓋消退除了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影響外,還對動物帶來了影響,比如北極熊習慣在冰面捕食海魚、海豹等,隨著冰蓋邊緣的消退,北極熊只能在陸上生活,棲息環境的改變對于北極熊來說,或許是難以在短期內適應的。
中國科學家的格陵蘭科考 雖姍姍來遲,卻成果豐碩
圖為滾坡泉(公婆泉)的黑喇嘛要塞的航拍平面圖(攝影/李玉龍)。規模頗大,大小壕溝總長可達數公里,宛如迷宮。從山頭的觀察哨可以一覽遼闊的戈壁,山下的泉眼也完全在控制范圍內。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攝影 / 李玉龍
多年來,攝影師在世界珊瑚金三角的印尼海域探尋并長期拍攝海中清潔站。特別是巴厘島的圖藍本,是觀察海中清潔站的最好地點之一。大量富含養分的火山灰被雨水帶入大海,成為眾多海洋物種的理想家園。
上圖為巴厘島的阿貢火山及周邊海域。
海洋中的“清潔站” 獨特而和諧的水下社區
鉆探冰芯:格陵蘭冰蓋隱藏著地球環境變化的巨大秘密
幾年前,北師大的效存德教授曾與丹麥、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13國的科學家組成聯合科考隊,鉆取過格陵蘭冰蓋深處的冰芯。冰芯透露出了地球環境的變化信息:間冰期的粉塵沉降要遠少于冰期粉塵沉降,這個結論和黃土高原黃土堆積的科學推斷一致,即厚層的黃土多為冰期時的粉塵堆積。亞洲粉塵還可以環球傳輸,黃土高原以冰期黃土堆積為主和格陵蘭冰芯記錄的粉塵信息可以相互佐證。并且人類工業化產生的鐵排放,也遠比自然粉塵中的鐵元素堆積的少,對海洋微生物的鐵施肥效應也遠不及自然粉塵鐵施肥效應。據判斷,冰芯一端的灰層很有可能是歷史上火山噴發沉積的火山灰。
中國科學家的格陵蘭科考 雖姍姍來遲,卻成果豐碩
第一年破土長出來的參苗,當地俗稱叫“三花”
這是在人工培育土壤里,參籽第一年破土長出來的參苗,有三片葉,當地俗稱叫“三花”。人參喜歡冷涼濕潤氣候,以及斜射、漫射的陽光,忌強光和高溫,耐寒性強,可忍耐零下40℃的低溫。適宜人參生長的氣候條件為:年積溫2000℃—3000℃,無霜期125—150天,積雪20—44厘米,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土壤要求為排水良好、疏松、肥沃、腐殖質層深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土壤pH值以5.5—6.2為宜。歷史上,我國的野生人參主要分布于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東部的長白山脈,海拔數百米的落葉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下。
長白山林下參 給瀕臨滅絕的野生人參 接續了香火
漸漸風干的古城:城與水的復雜糾葛
河西走廊中流傳著沙漠一夜埋城的種種傳說,但沙漠化卻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河西走廊西部降雨稀少,氣候干旱,古城主要依靠祁連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流或地下水生存。歷史上,河道的擺動、地下水位的升降、泉水的豐澤或消逝,河流上游人類活動對水資源的影響,都決定著古城的命運。在廣袤的荒野上,有眾多孤獨佇立于沙漠和戈壁中的古城遺址,干枯、冷寂又荒涼。圖為草城遺址(攝影/李玉龍),位于瓜州縣鎖陽城20多公里外的風蝕臺地當中,規模較小,邊長僅為40米左右。有專家推斷其曾為漢代冥安縣城北部重要的軍防設施和農牧業管理機構,因城中堆積著大量積薪,被稱為“草城”,又因城東、西墻風蝕倒塌嚴重,又將該城稱為“半個城”。城中有一口枯井。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攝影 / 李玉龍
世界各火山帶
不同海拔高度火山(更新世以來)數量比較
安第斯山脈 世界火山之最在此匯聚
目前,已知的人類第一次對格陵蘭的科考發生在1893—1896年,當時丹麥科學家本想去往北極點,卻意外地漂到了格陵蘭島,并在島上觀測了一場日食。
中國科學家的格陵蘭科考 雖姍姍來遲,卻成果豐碩
駱駝城:從北涼故都到荒原上的“駱駝圈”
五胡十六國時期,今甘肅一帶曾經歷過紛繁復雜的“五涼”時期(前涼、后涼、南涼、北涼、西涼)。在100多年的時間里,你方唱罷我登場,又漸漸化作五縷浮云,從河西走廊的歷史天空中飄走了。駱駝城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兩晉時為建康郡,歷經過“五胡十六國”,曾為北涼故都,唐代為建康軍城,后陷于吐蕃,從此在記載中消失,再次回到人們視線時這里已經荒蕪多時,往來駝隊在此放牧駱駝,得名駱駝城。規模龐大,周長近3000米,面積約30萬平方米。分為南城和北城,甕城、馬面、敵臺、角墩、城垣等一應俱全。在城西南不遠處還有俗稱“羊蹄鼓城”的小方城,二者互為掎角之勢。圖為駱駝城一角。攝影/羅銘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攝影 / 羅銘
在這張從厄瓜多爾上空航拍的照片中,至少可以看到三座火山:前景的阿塔卡索火山、中景的魯米娜輝火山、遠景的科托帕?;鹕?,而周邊其他的山也有可能是火山。這里是南美洲大陸西岸,安第斯山脈縱向延伸8900余公里,精彩的火山密集地分布在這條山脈上。
安第斯山脈 世界火山之最在此匯聚
石包城:南塞山城的真實鐵血和浪漫傳說
在河西走廊西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北部長城及沿線古城相對知名。而實際上,沿著祁連山麓綿延的,當年為抵御南羌的南塞也非常精彩,昭示著當年漢王朝強大的控制力。祁連山的褶皺中,藏著少為人知的精彩。圖為駐守在祁連山山間盆地中的石包城。有研究者認為其始建于東漢,是東漢南塞軍事體系中的重要軍城,在唐朝則是重要的軍鎮,元明清歷代也進行過整修,結構獨特,是甘肅罕見的古石城遺址。在傳說中,修建在懸崖峭壁之上的石包城曾是唐代女梟雄樊梨花的城堡。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云端之上的雙峰火山,距首都僅50多公里
伊利尼薩火山有一對姊妹峰,一南一北,彼此相距1.8公里,其中南伊利尼薩更為年輕,火山口被厚厚的碎屑沉積物覆蓋。這對姊妹峰的海拔均超過5000米,積雪的山頂直插云海,十分美麗。伊利尼薩火山位于安第斯山脈北部的厄瓜多爾,距首都基多僅50多公里。它在全新世以來有過活動的證據,也就是說屬于活火山。對于居住在安第斯山脈一帶的南美人來說,活火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大多數人對火山的態度平淡而樂觀。
安第斯山脈 世界火山之最在此匯聚
圖為某座古城堡遺址的城墻細節圖,可以看到夯土及夾雜其間的植物。一般來說,城墻是眾古城遺址中保存最顯著的遺跡,多為生土夯筑,往往夾有木頭、石塊、蘆葦等,用于增加堅固度,墻基厚度可達近10米,有的殘墻還遺留有連排的洞眼,平行或排成斜坡狀,可能是當年插桿搭建腳手架留下的痕跡,或為內部結構的組成部分。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海拔2847米的比亞里卡火山坐落于智利中部城市普孔附近,白雪為頂,密林為裙,被評為“全球十大最上鏡火山”之一(圖?攝影/Scott Smith)。它的海拔不高,卻終年積雪。從南極流向赤道附近的秘魯寒流影響了智利中部地區的氣候,讓這里溫度低、濕度大,山地的雪線非常低。潔白美麗的外表下,比亞里卡其實“內心火熱”。它是目前世界上最活躍的火山之一,有記錄的爆發事件自1558年以來持續不斷,且不時有巖漿溢出。在全球火山數據庫的定期報告中,幾乎每個月都有比亞里卡的活動記錄。
安第斯山脈 世界火山之最在此匯聚
攝影 / Scott Smith
融池與冰面河就像是陸地上非冰區域的河湖水系一樣
隨著冰蓋的消融,越來越多的融池出現了,它們就像是一個個閃著湛藍光澤的寶石一樣散落在冰面上,將“藍寶石”串起來的就是一條條冰面河流,冰面河與融池組成了冰蓋邊緣的水系。之所以在冰蓋邊緣容易出現融池,是因為冰蓋邊緣海拔較低,且容易受到海洋水汽的影響,水對冰有滲浸作用,加劇了冰的融化。冰蓋表面有不同程度的冰塵,冰與冰塵的反照率不同,對光熱的吸收也不同,冰塵較多的區域吸收的光熱就較多,周邊的冰融化速度就比其他區域要快。由于冰面凹凸不平,融水會向凹處匯聚,從而形成冰河和融池。已有科學家在融池中發現了金藻、纖毛蟲等數十種微生物。
中國科學家的格陵蘭科考 雖姍姍來遲,卻成果豐碩
采下來的參果,要先把表面一層的果肉搓掉,用水洗凈,剩下的就是白色的參籽。下圖為采摘下來的參籽,圖中左側一堆顆粒較大的參籽是園參種子,右側一堆顆粒較小的是林下參種子。在自然狀態下,埋入地下的參籽要在第三年才能出芽長苗。人參的花期是在5—6月,果期在7—8月。野生人參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朝鮮半島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北緯40°—48°、東經117°—134°之間的山地。由于人類濫采等因素,野生人參的種質資源正面臨萎縮和滅絕的困境,目前在我國已被禁止采挖。
長白山林下參 給瀕臨滅絕的野生人參 接續了香火
昌馬破城子:天境昌馬的古老“印章”
玉門昌馬水庫附近的一塊綠洲上,有一座寂寂無聞、殘破嚴重的古城址,它依山據河,建立在凸起的一大塊砂巖上,僅余部分夯土殘墻和建筑遺址,估計周長在500米左右。因相關考古資料較少,這處遺址的確鑿身世也蒙著一層神秘色彩。祁連山的冰雪匯成疏勒河源,滋潤了昌馬綠洲,古有“天境昌馬”的美譽。遠處的藍色水面為昌馬水庫,它和綠色的原野構成一幅特殊的“青綠山水”圖,而凸出砂巖上的古遺址則像是古老的印章。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世界最高火山,孕育了著名的葡萄酒產地
世界上最高的火山是一座死火山,名為阿空加瓜,位于阿根廷的門多薩省,臨近阿根廷與智利邊境。航拍圖中,遠景里最明顯的“金字塔”就是阿空加瓜。它的確切海拔高度尚有爭議,一種常見說法是6962米。但毋庸置疑的是,它是安第斯山脈的最高峰,也是亞洲以外的最高峰。
安第斯山脈 世界火山之最在此匯聚
北師大的效存德教授與國外科學家聯合科考時,曾有科研人員沿著冰豎井下到冰蓋深層(右圖),發現有些融池的水也并不是完全流到基巖和冰蓋接觸的界面,在冰蓋中間也有可能滯留形成“冰下河”,就好像喀斯特地貌中可能會形成上下錯落的地下河水系和溶洞一樣(下圖)。
中國科學家的格陵蘭科考 雖姍姍來遲,卻成果豐碩
在上千年的放山歷史中,參幫形成了一套復雜的行規
過去,長白山區的參幫采挖野生人參時,會在參把頭的帶領下進行,采挖過程很有儀式感。當地人稱人參為“棒槌”,把進深山老林尋找、采挖人參稱為“放山”。在上千年的放山歷史中,參幫形成了一套復雜的行規,包含行業術語、行為規范、道德操守、專業工具、行業禁忌等。圖為參幫在參把頭帶領下拉幫兒進山。
長白山林下參 給瀕臨滅絕的野生人參 接續了香火
圖為本文作者及攝影師正在瓜州地貌嶙峋的荒野上升起飛行器,拍攝不遠處的古城。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地球上離地心最遠的地方不是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瑪峰,而是安第斯山脈上的一座火山——海拔6310米的欽博拉索頂峰。這是因為地球不是真正的球體,從地心到兩極的距離實際上要短于到赤道的距離,位于赤道附近的欽博拉索因而以2.1公里之差戰勝珠峰,憑借6384.4公里的距離成為地球上離地心最遠的地方。在這里,德國地理學家、博物學家洪堡首次總結出“垂直地帶性”規律,即生態環境隨著山地高度變化而改變,各自然要素相互影響。
安第斯山脈 世界火山之最在此匯聚
圖為中國科學家程曉和隊友們在冰蓋邊緣進行測量(供圖/程曉)。
中國科學家的格陵蘭科考 雖姍姍來遲,卻成果豐碩
另類的拓片:古城是大地的碑刻
古城形狀輪廓為方形及長方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三類,多為單城,也有復合城,如獨立雙城型(兩城相距很近但彼此獨立),并列雙城型(兩城共用一面城墻),內外城型(大城包小城)等。古城址多建在長城的內側,也有少數建在長城外側。在歷史上,有很多古城址都存在不同時代重修、沿用的情況。這些古城多為堅硬的夯土筑就,大地如碑,古城的遺跡則像是神秘的陽文圖案,攝影師的航拍攝影留下了一張張特別的“拓片”。圖為瓜州的潘家莊古城及古城內生長繁茂的紅柳(下圖),為漢—魏晉時期遺址,城內面積約36000平方米。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雪花不一定是白色或者透明的。圖中展示了一場降雪中不同形態的雪花,其中不乏帶有紅色、綠色等色彩的個體。如果雪花薄至100至數百納米,也會對光產出薄膜干涉效應;有些雪花雖然略厚,但在凍融過程中,其內部可能存在空隙,也就是上下冰層間存在空氣層。這層空氣如果符合能夠產生薄膜干涉的厚度要求,同樣可以反射出不同色彩的光。就像鮮花一樣,細致觀察,有些雪花也是五顏六色的。
五彩肥皂泡到云南七彩云 光魔法是怎樣煉成的
整體上看,雅丹如同逆流而上的魚或橫躺的水滴,具有“迎風鈍頭,背風拖尾”的特點。這是因為迎風端遭受強烈的風蝕作用,而背風端則成為沉積區,可以保存小型沙堆等。迎風端因受到強風攜帶的沙粒打擊而逐漸變窄,底部掏空凹進,前方因風力受阻而產生強勁的渦流,形成魚唇形凹槽,凹槽外圍為沙丘及掉落的碎巖塊(見繪圖)。
噶順戈壁 能吹翻火車的強風 也能塑造絕美的景觀
圖為格陵蘭島的象腳冰川,探入海中的冰舌每年都在向陸地上退縮。
中國科學家的格陵蘭科考 雖姍姍來遲,卻成果豐碩
在長白山區的一片闊葉林里,陽光透過林間樹冠的縫隙,散射在一株生長了20多年的林下參(野山參)上。這樣一棵林下參,目前市場價能賣到2000—3000元。不過在茫茫的森林里,一般人就算有幸“偶遇”人參,也不一定能認出這種結了紅色果實、外貌頗似普通雜草的植物,就是有“百草之王”之稱的人參(長白山地區的參農稱之為棒槌)。在拍攝這棵人參時,攝影師特意將土壤剖開一個截面,人參最神秘、最珍貴的地下部分及其生長環境就此展現在我們面前。中國是人參(Panax ginseng)的原產國,已有5000多年的人參應用歷史,中國長白山脈是野生人參的發祥地。
長白山林下參 給瀕臨滅絕的野生人參 接續了香火
懸泉置驛城:“大漢國賓館”的跌宕往事
自漢武帝以降,漢朝在河西地區興筑塞墻以應對匈奴、南羌的進犯,功能多樣的城障往往建筑在地勢險要或位置重要之處。除了郡城、縣城、鄉城、大小軍事城障外,還有一種不可或缺的機構,那就是郵驛系統。扼守著敦煌三危山要道的懸泉置,就曾是一座大名鼎鼎的“大漢國賓館”,曾接待過遠嫁的漢朝公主,漢朝的多位重臣,西域多國的使節、軍政要員甚至是國王。懸泉置自漢代起,曾前后持續使用了400多年。山間有一泓泉水至今不竭,這也是“懸泉置”得名的緣由。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光程差決定薄膜呈現的色彩
制圖及原理解讀/章佳杰?郝樂天
平行光在薄膜的兩個表面分別反射,圖中用實線和虛線分別標明了這兩束光波。兩束反射光疊加發生了干涉,它們的光程差與薄膜的厚度、折射角度以及薄膜材料的折射率有關,計算公式如圖中所示。如果光程差恰好等于光波長的整數倍,那么兩束光干涉結果會增強;反之光程差不等于整數倍的時候,干涉結果會減弱。不同波長的光線對應不同的顏色,對于同一厚度的薄膜,不同波長的光線疊加干涉,有的波段增強,有的波段則減弱,在人眼看來,不同波段的光就形成了彩色條紋。
五彩肥皂泡到云南七彩云 光魔法是怎樣煉成的
一條條巨大的冰裂縫猶如格陵蘭冰蓋上的傷痕
在格陵蘭冰蓋上,很多地方都出現了一條條巨大的冰裂隙,它們就像是全球第二大冰蓋上的傷痕。隨著格陵蘭冰蓋的消融,越來越多的陸地出露,很多地方都裸露成為苔地,甚至長出了灌木叢。在格陵蘭島周邊出現了大半圈的永久無冰區,綠色增多讓格陵蘭島越來越像是一座真正的“Greenland”,但這種綠色的增多是否是一種新的隱憂呢?
中國科學家的格陵蘭科考 雖姍姍來遲,卻成果豐碩
融池與冰面河之間的水是流動的,由于水對冰有滲浸作用,當水流動起來之后,就會在冰裂隙的地方發生滲漏,并在冰豎井中下灌。
中國科學家的格陵蘭科考 雖姍姍來遲,卻成果豐碩
雖然阿空加瓜早已沉寂,但它富含營養的火山灰為當地帶來了肥沃的土壤,它所在的阿根廷門多薩地區是世界著名的葡萄酒產地,圖即為當地一處葡萄園(攝影/劉瑩)。
這張圖展示了不同厚度的肥皂膜以及從不同角度觀察,所呈現的干涉條紋是什么顏色的。如果肥皂膜薄到不足100納米,它幾乎沒有什么色彩;隨著厚度增加,干涉條紋逐漸呈金黃色到藍色的過渡與循環;膜的厚度超過500納米后,色彩大致是紅色至綠色的交替反復。膜厚度超過1000納米后,色彩逐漸暗淡消失。根據這個原理,通過彩色條紋的顏色,大致可以推測出肥皂泡局部液膜的厚度。
制圖/章佳杰
五彩肥皂泡到云南七彩云 光魔法是怎樣煉成的
因為組成巖石的礦物成分、結構構造等方面的差異,不同巖石會有不同的抗風化能力,或者同一塊巖石內部的不同部位也會存在不同的抗風化能力。當這些巖石出露地表時,易風化的巖石或部位相對下凹,不易風化的巖石或部位相對凸起。這就是差異風化(又稱差別風化、選擇風化)現象。巖石因風化、剝蝕程度的不同,在形態上會表現出凹凸不平或參差不齊的現象。圖即為同一塊巖石內部的差異風化現象,軟弱的部分先被侵蝕掉,較硬的部分留了下來,成了巖石上凸起的一顆顆“小蘑菇”。噶順戈壁北面離東天山較近。風從北疆翻越東天山時,經過“狹管效應”和重力加速效應(形成了流泄風)的影響,風速進一步加強。這些風區的氣流最終都匯聚到噶順戈壁,為這里的風蝕地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風動力來源。
噶順戈壁 能吹翻火車的強風 也能塑造絕美的景觀
圖簡單示意了“湖星”的形成過程:首先,隨著氣溫下降,湖水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黑冰(因透明而呈現黑色)。湖水結冰過程中水中鹽分析出可能產生細小孔隙,冰面下的水由于毛細作用通過孔隙上升至冰面,被冰面上疏松多孔的雪吸走,形成雪泥,當雪泥的重量超過冰的承重能力時,孔隙會塌陷形成孔洞,湖水則會從這些孔洞上泛進入雪層。在達西滲流(適用于描述在均勻、同質的多孔介質中擴散的流體)的作用下,冰面下湖水以孔洞為中心向四周呈樹枝狀擴散,湖水融化積雪露出黑冰層,呈現出星狀形態,在樹枝狀末端,湖水溫度降低至零度不再融化積雪,但湖水依然在末端雪層中滲流。繪圖/王航
湖冰景觀:姍姍來遲的大地之美
南美洲最美麗的火山區域之一
勞卡國家公園位于智利北部,地形以高原為主,帕里納科塔等海拔6000米以上的巨大火山集中坐落在這里。更重要的是,這里的動植物極為豐富,上百種鳥類在此棲息,美洲駝、羊駝、原駝、美洲獅等哺乳動物在此奔跑,還有數百種植物在此生長。這里被稱為南美洲最美麗的火山區域之一,火山、湖泊與動植物共同構成這片雄偉而又生機勃勃的高原。
安第斯山脈 世界火山之最在此匯聚
啪!氣泡破碎瞬間宛若自由翱翔的水母
輕微的外力干擾就會讓肥皂泡破碎幻滅。即便沒被人戳破,通常情況下肥皂泡也難以持續存在很長時間。由于重力作用,肥皂泡頂部的液體會逐漸向下流動,泡膜逐漸變得上輕下重,結構不再均勻,很容易破碎解體。隨著液體流動,膜不同位置的厚度會產生變化,肥皂泡的色彩也隨之改變。
五彩肥皂泡到云南七彩云 光魔法是怎樣煉成的
格陵蘭冰蓋的消退會導致大大小小的冰川入海,形成冰山,冰川斷裂往往會形成不同規模的海嘯,摧毀近岸上因紐特人的家園。很多巨大冰山雖不會對大洋的洋流流向產生根本性改變,但卻會在近岸十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內讓沿岸流發生擾動,一定程度上改變近岸的海洋環境,圖即為在島岸海面外幾十公里內,巨大的冰山對沿岸流帶來了擾動。上
中國科學家的格陵蘭科考 雖姍姍來遲,卻成果豐碩
在分析噶順戈壁的風蝕殘丘(雅丹)地貌的特點及形成過程時可以看到,雅丹的延伸方向一般與盛行風方向一致,而且其迎風端必然是高聳的侵蝕殘丘,而背風端則是緩慢降低的碎屑堆積區。
噶順戈壁 能吹翻火車的強風 也能塑造絕美的景觀
格陵蘭島是丹麥的海外自治領地,其大部分都位于北極圈內,圖為在太空中拍攝的格陵蘭島全景照片,科學家在冰蓋上標識出了不同的受熱情況,紅色越深的區域,冰消融得就會越快。約100多年前,就有科學家開始在格陵蘭島科考。中國人對北極地區的科考始于1995年,對格陵蘭島的科考更是在首次北極科考之后。中國人雖然屬于格陵蘭科考的后來者,但取得的成果卻很豐碩。
中國科學家的格陵蘭科考 雖姍姍來遲,卻成果豐碩
圖是抬棒槌時,用快當簽子(由鹿骨制成,“快當”是滿語順利、順當之意)小心翼翼地清理泥土,決不能碰斷參須。
長白山林下參 給瀕臨滅絕的野生人參 接續了香火
“湖星”景觀常出現在雪后,其規模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欣賞“湖星”,不僅需要天公作美,還需要有足夠好的運氣。2021年11月底的一場雪后,攝影師運氣爆棚,幸運地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葫蘆島(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南部),邂逅了一場“湖星”景觀的視覺盛宴。航拍視角下,冰封的葫蘆島湖面好像一塊布滿裂紋的翡翠,積雪則奇跡般地在冰面上組合出樹枝狀或指紋狀的精美圖案。而因積雪厚度的不同,整個圖案呈現出了凹凸有致的立體效果,仿佛一位技藝精湛的玉雕大師創作的浮雕作品。在畫面中央未被積雪覆蓋的冰面周圍,一顆顆“湖星”錯落有致地鑲嵌在湖面上。以汽車為參照,可以看出每顆“湖星”的規模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攝影/鄧建中
高海拔火山林立,是安第斯山脈的典型特征
碧藍的湖泊四周被群山環繞,可以明顯看出其中數座都具有典型的火山錐形態。阿塔卡馬地區地勢由西向東升高,山間湖泊和高原鹽沼分布其間,火山則常在不經意間出現在旅行者的視野中,其中不乏海拔超過5000米甚至6000米者?!案叽蟆笔前驳谒股矫}火山的一個顯著特點。如圖表所示,中國地震局火山研究中心洪漢凈研究員將全球火山分為12個火山帶,其中南美安第斯火山帶內的火山集中分布在安第斯山脈一線。根據全球火山數據庫的記錄,世界上海拔超過5000米的火山約90%都分布在南美安第斯火山帶,超過6000米的34座火山中有33座都坐落在這里(數據均為更新世以來的火山)。攝影/劉瑩
安第斯山脈 世界火山之最在此匯聚
2020年10月4日,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的池塘泛起了五彩光澤。這不是油膜導致的薄膜干涉,而是之前國內幾乎沒有記錄過的“池藻華”現象。水中微小的藻類大量繁殖,遇到它們,光線會繞過這些小微粒發生彎曲、疊加,發生干涉現象,產生不同顏色的交織混合,于是形成了錯落的七彩光。在此之后,同樣位于廣州的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以及北京植物園、西南林業大學、北京大學等地也陸續記錄到池藻華現象。攝影/劉文珺
五彩肥皂泡到云南七彩云 光魔法是怎樣煉成的
攝影 / 劉文珺
橫斷山脈不同流域攀蜥名錄
圖表信息提供/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蔡波
據橫斷山脈不同流域攀蜥物種統計表顯示,橫斷山脈分布著27種攀蜥,其中21種為區域特有種。我國已知34種攀蜥,橫斷山脈占比79.4%,是當之無愧的攀蜥分布中心。
橫斷山脈 攀蜥家族的繁盛之地
只有滿足了“天時、地利、人和”,“冰湯圓”才會最終形成
元宵節這天,四海湖居民將大大的福字和對聯貼在了“湯圓湖”上,雪白的“冰湯圓”和火紅的對聯,營造出了更加濃厚的節日氛圍(攝影/趙春江)。據吉林大學地質與水文專家楊峰田、陳耀軒研究認為,“冰湯圓”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氣象條件、湖泊地貌和湖水性質等,在特定環境情景下,諸因素在一定范圍內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方可形成這一景觀。關鍵因素可能包括:
氣象條件:2021年11月上旬,東北地區遭遇特大暴雪、大風天氣,堪稱百年一遇。區內降雪持續五天,積雪厚度可達1米。大團降雪落于湖面,其外層為表層湖水浸潤并逐漸凍結,形成雪泥團聚體(雪、冰和水的混合物);在北偏西向大風所引起的湖水波動作用下,團聚體持續翻滾,并在外層凍結作用共同控制下形成圓狀、次圓狀球體。
湖泊地貌:四海湖位于洮兒河沖洪積扇前緣,為地下水排泄區,周邊有大量湖泊和濕地分布,彼此由水渠或河道相連,湖水總體由西北向東南方向流動,與當時風向近乎一致;此外,四海湖包括東、西兩湖,二者之間通過閘門連通,對水流有一定導向作用,而“冰湯圓”正分布在西湖東南部、閘門附近的凹岸區,系為水流裹挾至此。此處水深較淺,湖水波動較強,利于雪泥團聚體滾動成球。
湖水性質:四海湖地勢低洼,接受降水、地表徑流和區域地下水補給;湖水流動性差,主要以蒸發形式排泄,進一步濃縮而成為咸水湖,湖水冰點低于0℃。雪泥團聚體形成時,表層水溫略低于0℃。此溫度下,湖水未能凍結而雪泥團聚體未能融化,這一微妙平衡使團聚體得以存在。團聚體滾動成球后,隨著氣溫降低,湖水逐漸凍結,并將雪泥球封于冰層之中。
圖為攝影師在2019年9月的一個夜晚拍攝到的比亞里卡火山活動,盡管已經能看到火星兒,但還稱不上是“噴發”,這種程度的活動對比亞里卡而言相當常見(攝影/Mario Quilodran)。
安第斯山脈 世界火山之最在此匯聚
攝影 / Mario Quilodran
在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噶順戈壁及其周邊地區還是一個巨大的淡水湖泊,湖泊中豐富的水生物養育了數量龐大的翼龍和恐龍。后來,因為氣候變化,湖泊漸漸干涸,古湖盆里沉積下來的礫巖、砂巖等巖石出露地表,在以風力為主的侵蝕作用下,形成了很多風蝕地貌。我們看到的這些沉積巖分層現象極為明顯,是因為這些巖石在沉積成巖過程中,處于不同的地質時期,以及不同的地理、氣候等環境,沉積物在古湖盆里一層層累積疊壓,經年累月,最終形成了清晰的巖石分層現象。它們出露地表后經過外營力的侵蝕作用,被進一步打磨、雕琢,最終呈現出這些奇特的“千層餅”景觀(攝影/李威男)。
噶順戈壁 能吹翻火車的強風 也能塑造絕美的景觀
攝影 / 李威男
2月底,伊犁河谷氣溫回升,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蝶湖公園里,湖面上的積雪漸漸消融,一簇簇盛開的“冰花”綻放在翡翠般的湖面上,靜靜等候著春天的到來。它們有的像潔白輕盈的羽毛,又如搖曳生姿的珊瑚,抑或是虬枝漫展的蒼松……在冰與雪的創作下,共同描繪出一幅淡雅別致的水彩畫。湖面上的“冰花”又稱“湖星”,通常出現在積雪覆蓋的冰層上,由于相關研究較少,因而尚未真正進入人們的視野。攝影/賴宇寧
圖為本文作者劉瑩在勞卡國家公園彈起尤克里里,背后火山聳立。供圖/劉瑩
安第斯山脈 世界火山之最在此匯聚
噶順戈壁 能吹翻火車的強風 也能塑造絕美的景觀
攝影 / 沈龍泉
洮南四?!皽珗A湖”,中國規模最大的“冰湯圓”天然冰雪景觀
2022年2月,吉林白城洮南市四海湖的湖面上出現了一種十分罕見的冰雪奇觀——“湯圓湖”。湖面下全是圓滾滾的白色雪球,直徑在20到30厘米左右,密密麻麻排列其間,好似一鍋煮熟的“湯圓”冰封在湖水之中。頗為巧合的是,“湯圓湖”被發現時適逢元宵佳節前夕,因此有人調侃:“湯圓湖”的出現也太應景了,難道是哪位神仙在這里過元宵節?“湯圓湖”一經媒體報道,便迅速火遍了網絡,無數游客懷著好奇在元宵節這天紛紛來到四海湖,與這神奇的“冰湯圓”合影,作為元宵節最好的祝福。目前,它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冰湯圓”天然冰雪景觀,并獲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攝影/王安
阿塔卡馬地區地處安第斯山脈中部,位于智利、秘魯、玻利維亞及阿根廷交界處,有“世界旱極”之稱,部分地區年均降水量不足5毫米。不過,這里并非全是沙漠。在阿塔卡馬地區,有一處叫“地獄谷”的地方,這里分布著許多高溫泉眼,既有類似于云南騰沖“大滾鍋”的溫泉(上圖),也有水花與水汽不時噴薄而出的間歇泉,它們都是上升到地表附近的巖漿加熱了地下水而形成的。攝影/劉瑩
納帕海:彩云飄在18000米上空柔美如絲綢
2021年年初,滇西北香格里拉市納帕海的上空呈現出七彩祥云的奇觀。一些氣象工作者判斷那是一種接近18000米高度的特殊虹彩云,它不同于出現在極地兩萬至三萬米高的珠母云,不同于熱帶到亞熱帶地區因對流而在中低空出現的幞狀云,也不同于可在山地周邊出現的莢狀云。論顏值,圖中的超高彩云毫不遜色于珠母云,而遠超一般莢狀云或幞狀云。論形成機制,滇西北擁有形成超高彩云得天獨厚的條件:青藏高原與橫斷山將來自印度洋的水汽抬升至高空,當地冬季較為寒冷,高空云中布滿超級細小均勻的冰晶,在陽光作用下,它們制造出極美的干涉色彩。攝影/董磊
五彩肥皂泡到云南七彩云 光魔法是怎樣煉成的
攝影 / 董磊
強風年復一年的侵蝕作用,形成了典型的風蝕殘丘地貌
一些平坦的臺地在最初的水流侵蝕后,再經過持續、強烈的風蝕,逐漸形成了典型的風蝕殘丘地貌。噶順戈壁所在的區域,是東疆大風的匯聚之地。噶順戈壁北面是海拔相對較低(相比中天山和南天山而言)的東天山,風從北疆翻過東天山,在東天山南麓一帶形成了達坂城、“三十里風區”、“百里風區”等幾個大風區。這幾個大風區的氣流最終都匯聚到噶順戈壁,因此噶順戈壁的風速有時甚至比那些大風區的風速還要大。正是在這些強風年復一年的侵蝕作用下,在噶順戈壁與吐哈盆地交界的區域,產生了很多風蝕殘丘地貌景觀。遠看這些風蝕殘丘,它們宛如一座座古城廢墟,又被稱為風城或風蝕城堡。攝影/包國鋮
噶順戈壁 能吹翻火車的強風 也能塑造絕美的景觀
攝影 / 包國鋮
劉嘉麒
中國科學院 院士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員 繪圖/李亞龍
安第斯山脈 世界火山之最在此匯聚
根據巖石的粒度、良好的分選、較大的厚度以及大型的斜層理(攝影/楊軍),專家判斷,這些巖石很可能是在古湖泊三角洲一帶形成的沉積巖。
噶順戈壁 能吹翻火車的強風 也能塑造絕美的景觀
攝影 / 楊軍
在橫斷山脈北段,幾條大江大河都分布著干熱河谷地貌。乍看之下植被很相像(攝影/董磊),實際上都有各自特化的環境、氣候和動植物類群。
和所有山羊屬的野山羊一樣,北山羊是天生的登山高手,特別擅長在陡直險峻的懸崖峭壁間活動,以防天敵的襲擊。為此它們的蹄部具有適應性的結構,同時為了保持重心穩定,北山羊的四肢粗短,渾身的肌肉健壯結實。對北山羊特別是雄羊而言,頭頂一對巨大的彎刀狀羊角是沉重的負擔。在我國古籍中,北山羊被稱為“羱羊”,古人想當然地認為它們雄壯的大角比羊本身還要重,因此有了“角重于肉”的記述。這顯然是誤解,但為了支撐著這對夸張的羊角在山崖間活動,北山羊的頸部肌肉變得非常發達,粗壯的頸部也能防止它們在交配季節猛烈甩動羊角格斗時不至于扭傷脖子。北山羊曾被認為是一個單一的物種,但近些年來一些中外學者將它們按照各自的地理分布區、角形及毛色等分成了四個亞種,這種分類方式存在一定的爭議,還有待分子生物學的進一步驗證。繪圖/陳磊
北山羊 高山峭壁之上的堅韌生命
攝影師在家用一個小燈和一張白紙布光,用水、甘油、洗潔精、白砂糖調制溶液,一邊吹泡泡一邊用手機拍攝。不同的肥皂泡如同宇宙中不同的星球,展現出各不相同的魔幻色彩。豐富的顏色是肥皂泡膜對光產生薄膜干涉所致,薄膜的厚度以及光的入射角都會對色彩產生重要影響。攝影/歐明威
五彩肥皂泡到云南七彩云 光魔法是怎樣煉成的
在常年強風、干旱的環境里,噶順戈壁形成了千姿百態的風蝕地貌,除了典型的雅丹之外,還有風蝕柱、風蝕谷、風蝕洼地、石蘑菇等多種風蝕地貌形態。有研究表明,一般情況下,由顆粒大小處在中間位置(粉砂級,粒徑0.005—0.05毫米)組成的巖石最容易遭受風蝕,而組成物質更粗和更細的巖石遭受風蝕的程度均相對較輕。風所夾帶的沙粒90%以上集中在距地表30厘米的范圍內,故近地表的巖石所遭受的磨蝕與擦蝕作用最顯著。干燥的地表和相對穩定的風力,是發生強烈風蝕作用的主要條件,因此風蝕主要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或者遭受周期性干旱的濕潤地區。風蝕強度則取決于風的侵蝕力,巖石(或土壤)的抗蝕性以及地表的粗糙度等因素。
噶順戈壁 能吹翻火車的強風 也能塑造絕美的景觀
像怒江攀蜥(攝影/王斌)僅生活在怒江上游丙中洛與瀘水市之間的河谷中一樣,目前發現的橫斷山脈的絕大部分攀蜥都是在河谷的某一段或獨立的山脈上狹域分布。
通過調查取樣發現,雪泥球在不同區域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和層理
“冰湯圓”是一種罕見的自然奇觀,具有很高的科學和觀賞價值。為便于后續研究和展覽,在冰雪消融之前,工人們開始在湖面上采集冰塊。整個冰面被劃分成了許多1米見方的網格,冰塊厚度在0.9—1米左右。冰塊被規則切割之后,用傳送帶送至附近冰面,再用叉車運走進行存儲。通過大量的調查取樣發現,雪泥球的空間分布呈現出明顯的分帶:近岸區域以波浪作用為主,雪泥球形態較為規則,接近圓球體,球體直徑約20—30厘米;遠岸區域湖水流動性較強,雪泥球以不規則橢球體為主,直徑在10厘米左右。此外,因湖面冰封速度不同,在垂直于湖岸的縱剖面上,雪泥球呈現出不同的分層。近岸區域雪泥球凍結時間較早,當第一層雪泥球凍結在冰中之后,在浮力和水流的共同作用下,可形成兩到三層雪泥球,而距湖岸較遠的區域分層則逐漸減少。攝影/王安
噶順戈壁所在區域,是新疆東部的大風通道。這里一年四季大風不斷,氣候極端干旱,自然條件惡劣,是風蝕地貌極為發育的地區,形成了壯觀的風蝕地貌景觀。該區域也是新疆東部戈壁分布面積最大、最集中的地區,噶順戈壁以及周邊的其他幾個戈壁,組成了中國罕見的大片連續分布的戈壁地貌區。歷史上,噶順戈壁被稱為“莫賀延磧”,在很多古人的行旅日記以及詩歌中都有記載。攝影/包國鋮
噶順戈壁 能吹翻火車的強風 也能塑造絕美的景觀
攝影 / 包國鋮
這是由于橫斷山脈高山峽谷并列的地形(攝影/謝罡)在漫長的形成過程中,塑造出眾多攀蜥們無法逾越的獨立環境。從而導致它們被長期隔離,并為了適應各自特化的環境、氣候和植被,逐漸向著不同方向演進為獨立的物種。
對這些只可遠觀的峭壁行者,我們了解多少?
與雪豹等高山生態系統的明星物種相比,北山羊在公眾中的知名度要低得多。在很多人看來,它們和家山羊也沒有多大區別,但它們對維系高山生態系統的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中,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楊維康研究員團隊在新疆天山中部的烏魯木齊后峽、天山西部的伊犁西天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夏塔古道國家森林公園等地進行了北山羊調查,烏魯木齊后峽的河谷兩側矗立著陡峭的崖壁,北山羊就在這樣驚心動魄的山崖上跳躍覓食。攝影/徐峰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很多在橫斷山脈發現并命名的攀蜥新種,其實在過去大都曾被采集到過,但幾乎都被粗略地鑒定為草綠攀蜥而束之高閣。同樣的現象在麗紋攀蜥不同地區的居群中也存在,人們自2017年開始,先后發現和命名了三個曾經被視為麗紋攀蜥的隱存種。攝影/侯勉
北山羊狹窄的蹄子可以分得很開,如同鉗子一般抓握住巖石。
北山羊 高山峭壁之上的堅韌生命
5月的普莫雍錯,湖面的冰層已基本消融,只剩下湖岸邊聚集著無數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破碎冰塊,它們層次分明地呈帶狀環繞著湖岸,給這座圣湖鑲上了一道璀璨靚麗的花邊。在陽光的照射下,一塊塊即將消逝的冰塊就像一顆顆碎鉆鑲嵌在深藍色的湖面上,映襯出普莫雍錯別樣的美。當我們被這種美的景觀所吸引時,發現湖面上冰的形態千變萬化,然而它們大多還沒有被命名,也很少有人去欣賞和研究。期待未來會有更多的學者關注這種景觀,為我們帶來更深層次的解讀。攝影/張振啟
在北方寒冷的冬季,肥皂泡有了新玩法。低角度吹出泡泡,讓它落在地面,低溫會讓肥皂泡在短時間內凝結,其表面出現冰花并快速生長。凍結的過程宛如冰河世紀來臨,行星逐漸被冰封的科幻電影場景。隨著冰花生長,肥皂膜的色彩也會呈現更加豐富復雜的變化。
五彩肥皂泡到云南七彩云 光魔法是怎樣煉成的
順風往遠處延伸的風蝕殘丘,就像在地表上凸起的巧克力餅干
從高空俯瞰,風蝕殘丘景觀順著風向往遠處延伸,就像是在深色地表上凸起的一塊塊棕色巧克力餅干。風蝕殘丘是一種典型的風蝕地貌,也被稱為雅丹地貌。風蝕地貌是一種主要由風和風沙對地表物質進行吹蝕、磨蝕而形成的地貌,其中暫時性流水作用、風化作用、鹽化作用及構造因素等,也對其形成有著重要影響。經長期外營力作用以后,地表巖石不斷縮小,最后殘留下一些島狀高地或孤立小丘,就稱為風蝕殘丘。攝影/李華
噶順戈壁 能吹翻火車的強風 也能塑造絕美的景觀
攝影 / 李華
生活在不同流域的攀蜥就是如此。雖然它們在外觀上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例如黃色或綠色的體側條紋和色斑構成規律等,所以怒江流域的怒江攀蜥(本圖圖)與金沙江流域的玉龍攀蜥(下圖)、麒麟攀蜥(下下圖?攝影/董磊)看似相同,其實它們遺傳信息的差異很大,是完全不同的物種。
橫斷山脈 攀蜥家族的繁盛之地
北山羊生活在我國新疆、西藏西北部、內蒙古西北部以及甘肅北部等地,是我國分布的唯一一種野生山羊屬物種,它們生活的海拔上限能夠超過5000米。在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的別珍套山南坡,一群北山羊在悠閑地覓食。向陽的緩坡是它們喜愛的覓食場所,但在進食時,它們也會隨時保持警惕,一旦有風吹草動則奔向附近的山崖。與其他山羊屬的野山羊一樣,北山羊也是一種擅長在懸崖峭壁間攀爬跳躍、躲避天敵的堅韌物種。攝影/賴宇寧
2011年,德國學者烏爾里?!ぢ熢诘聡亓謩游锊┪镳^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保存的一系列采自云南麗江的標本中發現并命名了玉龍攀蜥和短尾攀蜥。其中短尾攀蜥主要生活在云南麗江高原區域的云南松林及周邊的針闊混交林中。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攀蜥為了讓自己避免被鳥類等天敵捕殺,不太可能出現在與自身體色差異很大的環境當中。沒料到攝影師偶然發現短尾攀蜥為了獲取水分,鋌而走險地爬到杜鵑花上舔食露水。隨著觀察和研究的深入,人們對攀蜥的習性、行為的認知也在逐漸更新。
橫斷山脈 攀蜥家族的繁盛之地
高山上的“訓練場”
在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山坡草甸,一群雄性北山羊聚集在一起生活。由于雌雄北山羊在體型和食性、活動節律等方面都有差異,在非繁殖季節它們通常過著分居生活,雄羊組成全雄群,雌羊照料著羔羊組成母子群,也稱雌幼群。對于雄羊而言,與同性的集體生活是重要的“訓練場”,它們要在這里練習御敵以及打斗的技巧。進入繁殖季后,雌雄北山羊會合群生活,屆時雄羊必須憑借頭頂巨大的彎角和強壯的體魄一決勝負,以爭奪交配權。
北山羊 高山峭壁之上的堅韌生命
鎖陽城:“荒野古城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瓜州鎖陽城因城周圍多鎖陽而得名,城池規模較大。城東北有塔爾寺遺址,現存大小塔11座和大型廟宇建筑臺基。鎖陽城曾屢次興廢,多次整修,是“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跨國世界遺產的組成部分。這座在大漠戈壁中靜靜佇立的古城是我國西部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之一,匯集了古城址、古寺院石窟、古墓群、古河道、古渠道、古墾區等多種文化遺存。農業灌渠遺跡中干渠和支渠的總長度達90公里,周邊分布的各代古墓葬則東西綿延數十公里。曾經的繁華、炊煙與喧囂已被歲月凝固,與今天的殘垣斷壁形成奇特的對照。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2014年,自然攝影師彭建生在橫斷山脈北段進行攀蜥的考察拍攝(攝影/林森)。
懸崖上的求偶儀式
對北山羊而言,陡峭的巖壁是它們生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不僅可以降低被雪豹襲擊的概率,也是進行諸如求偶等活動的安全場所。在秋冬季的繁殖期,雄羊會緊跟雌羊身后,寸步不離。有時它們甚至要鍥而不舍地追逐雌羊在陡直的峭壁上攀爬。雄羊會伸長脖子去聞雌羊臀部,通過氣味判斷它們是否進入發情期。
北山羊 高山峭壁之上的堅韌生命
河西走廊西部部分古城始建及廢棄時代列表
古城廢棄的時間分布具有較為明顯的集中性,主要集中在魏晉南北朝、唐末五代、明清兩朝三個時間段。這其中既有軍事政治形勢的影響,更多的則與綠洲的沙漠化有關。這三個時期對應著相應的三個氣候上的冷期,更為干旱少雨。同時,近300年來人類對河西走廊西部地區的過度開發和濫用水資源也是沙漠化的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 《河西地區歷史時期沙漠化研究》等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橫斷山脈北段的幾條大江大河的河谷多為干熱河谷(攝影/董磊),氣溫高,光照足,所以原本起源于熱帶、亞熱帶區域的攀蜥可以在這里孑遺下來并繁衍壯大。
《中國植物志》將人參屬分為5種,我國有3種,其他兩種均分布于北美洲
攝影/郭碧鈺?羅嘉儀
80歲的人參研究專家錢少軍(上圖中左側身著深色上衣者),在向本文作者趙春江介紹林下參的鑒別常識。錢老在長白山區和人參打交道半個多世紀,從上世紀80年代初起,就開始傳授、推廣長白山林下參和園參的栽培管理技術。從去年10月到今年2月,本文作者趙春江親赴長白山林下參的分布區,實地走訪了多位當地專家和參農,獲得了諸多第一手資料。從生物分類學角度看,人參被歸在傘形目五加科人參屬下。目前有關人參屬下面的“種”有不同說法,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中國植物志》將人參屬分為5種,其中我國有3種,即人參(Panax ginseng)、假人參(Panax pseudoginseng,有多個變種)、姜狀三七(Panax zingiberensis)。其他兩種為西洋參(Panax quinquefolius)和三葉參(Panax trifolius),均分布于北美洲。上圖為人參屬的幾個種及變種。
長白山林下參 給瀕臨滅絕的野生人參 接續了香火
雖然在野外發現野山羊不算困難,但要接近它們絕非易事,大多數情況下研究人員只能通過望遠鏡觀察。要前往北山羊的生境調查一度非常艱苦,作者及同事2005年前往新疆托木爾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查時,在很多車輛無法到達的地方,隊員們必須借助馬匹才能深入北山羊的活動區域。攝影/馬鳴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人參并用文字記載人參的國家?!稌x書·石勒載記》:“家園中生人參,花葉甚茂,悉成人狀?!笨梢娙藚⒃耘嘣诋敃r已經開始,后趙開國皇帝石勒因此被稱為我國人參栽培的鼻祖。目前人工栽培的人參稱為園參。與野生人參(本頁繪圖)相比,園參(左頁左下繪圖)的圓柱形主根顯得更粗、更長。人參為多年生宿根草本,一般一年生的植株莖頂只有1枚復葉,復葉具3小葉,俗名“三花”;二年生莖仍只有1枚復葉,但具5小葉,叫“巴掌”;三年生者具有兩個對生的5小葉的復葉,叫“二甲子”;四年生者增至3個輪生復葉,叫“燈臺子”,有傘形花序;五年生者增至4個輪生復葉,叫“四匹葉”;六年生者莖頂有5個輪生復葉,叫“五匹葉”,成熟的扁圓形漿果呈鮮紅色,內有兩粒半圓形種子;第七年以后,莖頂大多固定為6個輪生復葉,叫“六匹葉”。人工種植的園參,其結果所需的時間則可能會比野生人參縮短。還有一些非人參屬的植物,外觀跟人參頗為相似,比如說商陸和黨參,它們跟人參非親非故,但有時也會被人誤以為是人參。
長白山林下參 給瀕臨滅絕的野生人參 接續了香火
圖為明水要塞近景,山城崢嶸,易守難攻。圖為酒泉肅北馬鬃山明水要塞遺址。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在云南梅里雪山山腳下,一只翡翠攀蜥趴在巨石上享受著日光浴,它的發現不僅增加了我國攀蜥屬物種的多樣性,同時也從一定程度上證明在橫斷山脈的干熱河谷中可能隱藏著更多未被發現的攀蜥屬新種。
攝影/楊濤
圖為一只象鼻巖蝦正在為多角海蛞蝓提供身體清潔服務。
海洋中的“清潔站” 獨特而和諧的水下社區
從魚嘴到魚鰓:細致敬業的清潔員
一條石斑魚張大魚嘴,等待著條紋清潔蝦banded coral shrimp(Stenopus hispidus)進入,幫自己做嘴部的清潔服務。除了嘴部清潔,條紋清潔蝦還能提供更為深入細致的服務。它在石斑魚的身上有條不紊地工作,石斑魚也配合地打開自己的腮部,希望清潔蝦能夠幫它檢查并去除鰓上可能存在的寄生蟲。
海洋中的“清潔站” 獨特而和諧的水下社區
林下參不僅可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也承擔了延續野生人參香火的使命
在長白山區闊葉林里的綠色背景襯托下,林下參結出的紅色果實挺立在枝頭,顯得紅艷欲滴,格外醒目。根據植物學家考證,人參大約起源于第三紀古熱帶山區的東亞植物區系,由于第四紀冰期的影響,它們的分布區域迅速縮減,最后只在中國、朝鮮、俄羅斯等少數國家幸存下來,成為一種古老的孑遺植物。人參的肉質根為著名的強壯滋補藥材,適用于調整血壓,恢復心臟功能、神經衰弱及身體虛弱等病癥,也有祛痰、健胃、利尿、興奮等功效。在野生人參逐漸枯竭之際,人工播種、自然生長于山林中的林下參,不僅可以滿足人們對于高品質人參的使用需求,而且也承擔起了延續野生人參香火的使命。
長白山林下參 給瀕臨滅絕的野生人參 接續了香火
圖中,透明清潔蝦則冒險進入裸胸鱔的嘴里,享受著它嘴里的食物殘渣。攝影師還曾觀察到,一只眼睛在打斗中受傷的蛇鰻經常來接受清潔魚蝦的“治療和護理”,并在不久之后就恢復了健康。
海洋中的“清潔站” 獨特而和諧的水下社區
長白山區的參農在采摘林下參的參果,當地人叫“擼參果”。
長白山林下參 給瀕臨滅絕的野生人參 接續了香火
圖是架梁子,在人參兩側的土中各插一根帶杈的木棍,再將一根直棍放置到兩根木棍上,直棍中間與人參參莖呈十字交叉,用兩端系有銅錢的紅繩將參莖與樹棍纏繞固定住,防止挖參過程中參莖葉倒斜折斷參蘆,也有說法是怕棒槌跑了,用紅線系住。
長白山林下參 給瀕臨滅絕的野生人參 接續了香火
格陵蘭島是丹麥的海外自治領地,其大部分都位于北極圈內,右圖為在太空中拍攝的格陵蘭島全景照片,科學家在冰蓋上標識出了不同的受熱情況,紅色越深的區域,冰消融得就會越快。約100多年前,就有科學家開始在格陵蘭島科考。中國人對北極地區的科考始于1995年,對格陵蘭島的科考更是在首次北極科考之后。中國人雖然屬于格陵蘭科考的后來者,但取得的成果卻很豐碩。圖為中國科學家抵達格陵蘭島,并進行科學數據測量時的情景(供圖/程曉)。格陵蘭冰蓋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環境下,成為了全球環境變化最顯著的區域之一,冰蓋的變化又影響到了中國和其他地區的環境,所以中國科學家會到萬里之遙的格陵蘭島開展科學研究?,F在,全球氣溫平均每10年上升0.6℃,北極氣溫升高幅度約是全球平均值的2—3倍。近30年,格陵蘭冰蓋融化已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1毫米,且冰質量的損失速率呈加速趨勢。
中國科學家的格陵蘭科考 雖姍姍來遲,卻成果豐碩
海中“巨人”的眼睛和嘴巴:不是禁區,是工作場所
圖中,一只透明清潔蝦Glass Cleaner Shrimp(Urocaridella antonbruunii)跳到豆點裸胸鱔的身上,正在它的眼睛附近進行清潔。
海洋中的“清潔站” 獨特而和諧的水下社區
圖為一條正遭受寄生蟲騷擾的鲹科幼魚。它正頂著一團粉色的水母前行,像是拿著盾的士兵(水母可以作為魚的保護物,這種魚身上有一層黏膜,可以保護自己不被水母蜇到)。不過,即便如此,它也難以逃避寄生蟲的困擾。浮游在海水中的橈足類寄生蟲和端足類寄生蟲(魚腮右側的粉色生物)等會利用各種機會趴伏到路過的魚類身上,繼而進入魚的鱗片、魚鰓和口腔內部。
海洋中的“清潔站” 獨特而和諧的水下社區
人類對格陵蘭島的探險始于986年,當時挪威人埃里克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去往格陵蘭島,為了讓人們愿意去開發格陵蘭島,埃里克把其說成是Greenland,也就是綠色的島,但實際上格陵蘭島絕大部分都被冰蓋覆蓋,是一座白色的島。圖為100多年前,探險隊拍攝的格陵蘭土著——因紐特人,千百年來,他們駕著小舟捕魚,坐著雪橇狩獵,如今隨著冰蓋的破碎、消退,因紐特人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影響。
中國科學家的格陵蘭科考 雖姍姍來遲,卻成果豐碩
海拔4800米的廢棄礦場,它們依然能夠生存
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的一處廢棄礦場,前前后后有約100只北山羊踏著碎石、沿陡坡集群而下,揚起漫天塵土。它們關節處的韌帶可以吸收下山奔跑時的沖擊力,使得北山羊既能夠在雪山峭壁上行走自如,也能適應人類改造過的環境。由于生活在開闊的生境,北山羊相對容易被人們觀察到。它們的種群被認為處于上升中,因此北山羊也由曾經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降為二級。但北山羊既是高山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也是雪豹等食肉動物的重要獵物,保護級別的降低并不意味著對它們的關注和研究也要隨之“降級”。攝影/劉璐
生活在沙地上的頸帶蛇鰻和清潔蝦的關系通常會維系更長的時間,被清潔的時候,蛇鰻會連續幾個小時保持在同一位置,任由清潔蝦在它的頭部附近游動、挪移,取食自己身上的黏液和皮膚碎屑等。相比起來,鸚嘴魚、刺蓋魚、鲀魚這些常來常往的清潔站訪客接受清潔的時間通常比較短,一次清潔服務往往在幾秒鐘內就會結束。
海洋中的“清潔站” 獨特而和諧的水下社區
格陵蘭島位于北美洲東北部、北大西洋西北部,是全球第一大島,面積約216.63萬平方公里,島上覆蓋著面積約183萬平方公里、平均厚度為2300米的巨大陸地冰川,這便是僅次于南極冰蓋的全球第二大冰蓋——格陵蘭冰蓋。格陵蘭冰蓋以其巨大的冰量和強烈的消融成為了北極地區發生變化最顯著的區域之一。圖為格陵蘭島近海的冰蓋邊緣區域,巨大的冰面蓋在陸地上,而消融區域的陸地出露得已非常明顯。
中國科學家的格陵蘭科考 雖姍姍來遲,卻成果豐碩
1931年,丹麥探險家、科學家Lauge Koch計劃對格陵蘭島進行科考,丹麥首相Th.斯托寧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儀式,Lauge Koch等還乘戰斗機飛躍了格陵蘭冰蓋。
中國科學家的格陵蘭科考 雖姍姍來遲,卻成果豐碩
在古代,噶順戈壁被稱為“莫賀延磧”,地處連接西域東部和河西走廊西端的重要位置上,有一條穿越此地的官道——莫賀延磧道,是古人們從中原進入西域的一條重要通道,雖然一路荒無人煙、環境惡劣,人們仍然要冒險穿越。由于噶順戈壁經常刮起風沙,給途經此地的古人們留下了“流沙”、“沙河”、“瀚?!钡鹊墓逃杏∠?。1879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路經噶順戈壁,對這里的地理環境有過他的觀察和記錄:噶順戈壁為波狀平原,到處是高臺和像塔一樣的懸崖,土壤被摻著沙礫的碎石覆蓋著。既沒有植物,也沒有動物,甚至連蜥蜴和昆蟲也沒有……
噶順戈壁 能吹翻火車的強風 也能塑造絕美的景觀
噶順戈壁 能吹翻火車的強風 也能塑造絕美的景觀
攝影 / 睿璿
噶順戈壁 能吹翻火車的強風 也能塑造絕美的景觀
攝影 / 趙文
阿雷基帕位于秘魯南部,緊鄰米斯蒂火山?,F代的阿雷基帕城主要由西班牙殖民者建立,由于許多建筑使用的是白色的火山巖,因此阿雷基帕又被稱為“白城”,從城內即可清晰地看到米斯蒂火山。追溯歷史,它所處的山谷可能早在公元前5000年就有人類定居。后來,阿雷基帕發展為印加帝國的第二大城,農業十分發達。當時,印加為了安撫山神,會向火山獻祭童男童女。1995年,科學家在安帕托火山的積雪中發現了一位500年前被獻祭的印加女孩,她的身軀在冰雪中保存完好,被稱為“冰公主”,現在保存于阿雷基帕的安第斯圣殿博物館。攝影/Christian Vinces
安第斯山脈 世界火山之最在此匯聚
攝影 / Christian Vinces
沉積結核,是發生在沉積巖中的一種巖石構造。一般這種結核都是鈣質結核,多出現在古土壤或淺部地層中,是干旱—半干旱環境中上部地層淋濾過程中,鈣質(碳酸鈣)向下滲透并在巖層中沉淀,“包裹”部分巖石而形成的結核體。沉積結核的出現,是干旱—半干旱環境的一種指示標識,意味著當地屬于比較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環境。由于結核比周圍未膠結或弱膠結的巖石更容易抗風化,所以在差異風化的作用下,結核會從巖石中“析”出,形成一顆顆醒目的“圓石蛋”。
噶順戈壁 能吹翻火車的強風 也能塑造絕美的景觀
噶順戈壁 能吹翻火車的強風 也能塑造絕美的景觀
攝影 / 李向東
油膜色彩堪比抽象畫
圖片為色彩斑斕的薄油膜,顯色原理同樣是對光產生了薄膜干涉。通常而言,油的折射率比肥皂水略大一點,呈現色彩的形式也和肥皂泡有所不同。
五彩肥皂泡到云南七彩云 光魔法是怎樣煉成的
吹肥皂泡似乎有著獨到的魅力,讓人樂此不疲。公園或者自家小區中,孩子們嘗試著把肥皂泡吹得更大,或者祈禱肥皂泡在空中飄浮的時間能夠更長些。也會有人發現肥皂泡會映出周圍環境的影子,仿佛具有魔力的水晶球。更有意思的是,這些“水晶球”五彩斑斕,有著夢幻的色彩。攝影/劉馨陽
五彩肥皂泡到云南七彩云 光魔法是怎樣煉成的
攝影 / 劉馨陽
普莫雍錯上冰封的裂紋,構成大地獨特的肌理
普莫雍錯,藏語意為“飛翔的藍寶石”,它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北側,是西藏地區海拔最高的淡水湖,周圍被連綿巍峨的雪山環抱,湖面海拔5010米。冬季,湖水冰封,湖面凝結為固態,滲透出沁人心脾的藍色,冰面上深深淺淺的裂紋縱橫交錯,構成大地最為獨特的肌理。由于青藏高原冬季降雪稀少,普莫雍錯的冰面上幾乎無積雪覆蓋,在晝夜極大的溫差變化下,冰面反復膨脹收縮,最終形成了這種繁復且極具美感的冰裂紋網。
湖冰景觀:姍姍來遲的大地之美
賽里木湖中的氣泡,仿佛來自大地深處的呼吸
賽里木湖位于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山湖泊。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流不遠萬里一路向東跋涉,終于在天山北麓凝結成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淚。在賽里木湖,當嚴冬來臨,水中植物腐爛分解后釋放出甲烷等氣體,氣泡在上升過程中遇到過冷的冰面,氣泡周圍的水便凍結起來,氣溫驟降時,冰封的氣泡越來越多,最終形成串珠狀的“氣泡”景觀。圖為賽里木湖氣泡景觀,遠處夕陽下的最后一抹金黃將湖面染亮,前景中一個個升騰的氣泡呼之欲出,仿佛要沖破冰面,極具感染力。
攝影/賴宇寧
河西走廊的 “西部傳奇” 荒野“讀城” 2000年
海綿底部的各種孔洞結構,是清潔魚蝦特別喜歡的環境,也是海底常見的清潔站類型。除了定居在海綿與沙地之間縫隙中的海鰻外,刺蓋魚也經常來到這里享受清潔服務。
上圖中的裂唇魚(一種清潔魚)和條紋清潔蝦正圍繞在一條刺蓋魚的嘴巴兩側,右下角類似瓷片般的小魚是一條刺蓋魚幼魚。在珊瑚礁的清潔站中,清潔蝦常會站在礁上扭動起舞,像是殷勤的店小二正在招攬顧客。一旦路過的大魚發出需要清潔的信號,它們就會跳到顧客身上努力打掃。
海洋中的“清潔站” 獨特而和諧的水下社區
圖為如今因紐特人的孩子們在冰面融化區域玩耍,遠處還能看到冰蓋邊緣幾只停在裸地上的雪橇(攝影/孫晉強)。
中國科學家的格陵蘭科考 雖姍姍來遲,卻成果豐碩
攝影 / 孫晉強
服務員還是偷竊者?“搭車狂”魚的復雜身份
圖中的鲀魚身上吸附著一只魚。魚經常吸附在某些大魚身上在海中遨游,搭車和被搭車者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往往模糊了共生和寄生的界限。魚有時會為鲀魚提供清潔服務,更多的時候則會搶奪偷竊鲀魚的食物。當有更加優秀的宿主出現時,它會毫不猶豫地拋棄原來的“順風車”,轉而“搭乘”能帶來更多食物的“海中巴士”。
海洋中的“清潔站” 獨特而和諧的水下社區